媒体报道 | 回到设计原点和兴趣 - 风口上的康养设计

浏览人数 : 6116 发布时间 : 2020.12.09

《di·设计新潮》


房地产之后,康养产业正成为巨大风口。

据统计,2017-2021年,我国医养健康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92%,康养产业规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8万亿元和22万亿元,对GDP拉动分别达到6%和8%,将超越房地产成为中国的经济新动力。目前栖城设计的康养板块已占公司业务量的50%以上,在本年度di医养榜中排名第一,从10年前布局始,经过稳扎稳打的进阶成长之路,使栖城设计成为了康养地产设计领域的头部公司。



我们很在意设计视角的宽度,是那些退到原点上更大视野的观察带来了新想法……

我们有对康养产业的穿透和闭环服务能力,同时我们把这种优势,通过专业话语权转化到设计呈现上。这种优势不单是指完成度,更包括持久时间内,设计对运营的加持和对长者住户的滋养

在康养设计里,设计更接近使用者诉求和经营逻辑,这令建筑师能找到设计原点和设计兴趣,不同于生产性的设计,这是更有价值的事。


栖城设计合伙人,沈利江


交圈思维:使用者核心的产品逻辑闭环

2019年是康养地产的转折之年。一方面,康养地产市场在不断扩大,辐射范围由一线城市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拓展;另一方面,成熟的房地产模式却在康养行业中频频碰壁。
究其原因,与住宅及商业地产相比,康养地产无论从商业模式或是设计思维上都有巨大差异。成熟市场已经验证了,康养地产是需要长线投资持有为内核,传统地产商追求的高效率驱动往往与康养地产的运营模式背道而驰。
同时,长线投资持有的产业模式意味着康养设计与居住社区截然不同的设计模式。居住社区开发模式往往采取局部突破为导向的“鱼骨式”专业接力模式,而养老社区的开发与之相比具有更加多样的需求主体、更加丰富的产品内容、更加长周期的运营特点及更加庞杂的专业范围。所以一种以终端客户为产品导向,持续经营为目标,全要素交圈思考的“圆桌式”设计模式是行业探索的方向。
传统的商业模式设计、服务策略设计、项目营销策划及产品策划等方面进行交圈式讨论,循环推进项目的进程。其中使用者导向的设计方式是所有交圈思考的“圆心”所在,“构建用户、设计师、产品系统三位一体的概念模型”。


是否具备良好“经营视角”将成为判断设计价值的重要方面。项目运营者直接面向终端用户,同时也为持续经营负责。日趋多样的用户需求,持续加重的人力成本,面向未来的市场竞争均对运营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运营者的“经营焦虑”,设计师要避免出于“万全心态”带来的过度设计以及因为“无所适从”产生的设计不足,真正深入了解运营的原则及工作流程,在人性化细节、功能灵活性、空间服务效率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康养地产设计本质在于设计退休人群的生活方式,其核心在于服务和运营。近几年栖城设计在多元化、多样性、开放式的康养地产设计上尝试了多种模式,进而演化到村落化空间模型。

1.jpg
康养项目©栖城设计


村落化和地域性:从空间关注走向社交关注


栖城团队尝试着从中国传统的聚落形式中去寻找所谓的“思考原型”,发现许多特别是在江南丘陵地带的传统村落具有某种理想养老社区的空间特质:自然而清晰的社区边界(村口大树,水口小桥),精致而丰富的交流空间(街头巷尾,宅前屋后),讲究而不失灵活的仪式空间和集会空间(宗祠庙宇,戏台广场)。

1608018233832855.jpg

康养项目©栖城设计


此外,由血缘关系组成的熟人社会也让人获得心理上的安定感觉。其实,过去十几年中国的养老机构和社区的类型也有原型可循,从养老社区的名字便可见一二:有强调安全性的“院”,有重视亲切感的“家”,还有营造自然气氛的“园”。而栖城设计也可以共同思考这个兼顾了安全,亲切,自然,同时更关注交流与活动的“村”。


对于每个“村落”,团队试着去营造村口,广场,街巷,院落的空间,同时将类似的空间体系进一步深入到围合型楼栋的内部。这种在不同尺度上对空间体系进行同构的思路不仅来源于现代设计的理论,其实也一直存在于中国的营造传统。

养老社区“单一人群”,“限定空间”及“持续生活”的特征激发栖城设计用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如何实现“舒适而自在”的生活理想,而这种生活离不开丰富的社会生态,也就启发栖城设计用规划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设计,进而通过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发展出“村落化”设计思路。有了这些想法以后,回过头来再思考配套的问题,也许栖城设计不仅仅将它看作一个社区配套,而是一系列层次丰富的“城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

此外,二三线城市的康养地产兴起,也让栖城设计注意到地域性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东北,人们喜欢将澡堂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交空间,广东那边则是喝早茶,成都是打麻将。栖城团队针对不同地域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不同社群的需求喜好,进行地域化差异设计。


1608018252510523.jpg


4.jpg

康养项目©栖城设计



导向性设计:从养老生活的想象开始


一直以来,栖城致力于打破封闭式社区模式,从开放性、村落化、连接性和适应性四个维度,实现空间融合与成长,功能的连接与交互。

东上海怡福荟,位于上海市奉贤区。设计贯彻了开放式社区的模式,以中国传统村落的拓扑结构启发,从老人社群分类的角度出发,将不同功能属性进行归类,组织成22个不同功能的“盒子”,汇聚了老年公寓、老年大学、文化运动、餐饮、购物等全息业态。同时不同的盒子在空间上拥有一定的独立性,让不同的社群获得各自的“地址感”。

22个“盒子”通过3个空间维度、功能定位各异的“环”联结“运动环”连接项目门户位置的文化活动中心各个单体,并塑造了社区入口空间;“文化环”连接社区内部小镇客厅的各个功能板块;“花园环”串联起社区主要的室外主题活动空间。

开放性社区的设计让老人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获得最大的社交机会,而22个“盒子”营造的丰富功能空间满足老人社群交流的机会。多维度、多层面的“开放”理念,令其得以辐射更大范围的周边居民,打造片区的活力中心。

康养设计是以开发运营思维主导的设计呈现。常州茅山颐园,项目以方圆40公里内独一无二的的三甲医院,解决金坛区乃至常州市医疗资源匮乏问题的同时,撬动整个康养板块。在这一先天优势条件之下,设计团队大胆突破“合理配套”思路,以适老型项目独特定位为出发点,以AAC产权式养老院墅+CCRC养老社区的一站式养老模式,通过项目内多个功能版块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运营业态的多线联动。

适老型社区面向50岁至75岁的退休人群。这一人群仍然有充足活力,有充分的精力去享受退休后的自由生活。适老化社区,对现在的社区做进一步的设计思考和升级,让老人在社区中有尊严地生活。

例如由中式游廊组成的无障碍坡道设计,以局部“微障碍”地形设计不仅成功解决坡地带来的行动阻碍,实现养老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和流线组织设计,同时作为老人室外康复运动的一部分,让老人在无形中完成锻炼康复运动。从细节入手,让设计升级。

阳光城璞境服务式长者公寓,位于上海杨浦区新江湾城片区中心,是一个紧邻城市绿化带的中型商业综合体的一部分,周边集聚了大量高品质的住宅社区。

城市型的健康长者公寓在国内成功的案例尚不多见。其主要原因在于运营方高昂的物业成本压力以及对传统使用者保守的生活习惯之挑战。经过与开发及运营团队反复的讨论,设计团队决定跳出常规养老公寓相对封闭单一的“类住宅小区化”思路,尝试创造一种更加开放多元的“类轻奢酒店化”的生活方式。信心不仅来源于国外众多成功案例,也来源于上海新一代的高净值老年人(及及其子女)更加开放的生活理念。

项目对外尝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周边城市环境,鼓励老人将其生活圈保持在城市级别的丰富度。对内则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诠释精致的当代“海派生活”。同时运营团队也提出了例如“生活地图”等许多富有创意的服务解决方案,设计逻辑与运营逻辑高度交圈能力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


1608018302971945.jpg

康养项目©栖城设计



面对中国不断加速的老龄化进程,

本该是慢热且持久发展的中国康养行业未免显得有些“忙乱”,

而产业风口上的栖城设计保持着其冷静的专业态度回归设计原点,

以全面的研究视角和多元的设计创新实践,

为中国康养产业注入自我生发的持续生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