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栖城设计董事合伙人沈利江受邀参加SDS×UED可持续设计峰会

浏览人数 : 1686 发布时间 : 2022.08.31

1669788707788990.jpg
点击图片查看完整内容

近日,《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与2022可持续设计峰会(SDS)联合策划的可持续设计峰会系列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栖城设计董事合伙人沈利江受邀参加,与行业内知名绿建专家、建筑师、学者,共同解读“气候改变着一切”这一主题,讲述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当下如何以绿色和可持续设计作为回应。会后,分享及讨论内容形成完整“后碳时代漫游指南”发布在UED官方媒体平台。【点击此处链接,转跳原文阅读详述

以下为会议精选:

“气候改变一切”这个主题背后的形势是认真且严峻的。例如去年,德国西部和我国一些地区发生洪灾,今年韩国首尔也发生了洪灾。要知道这些地区,都是城市基础设施非常发达的地方,然而却居然发生了自然灾变导致的基础设施崩坏问题

更不用说,今年中国和北美洲的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高温现象。所以说,今天的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全球变暖,还包括副热带高压异常等极端天气。传统的基础设施通常为了应对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自然灾害而进行的设计。在这个气候变化的时代——或者说这个气候加速变化的时代,对于规划者和建筑师这些基础设施的设计者而言,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01

分 享 环 节


gad杰地设计杭州合伙人、创作总监吴克锁,Atelier Ten资深建成环境设计师、项目经理王如菲分别进行了主题为《高技&低技? 可持续性的形式与材料探索——松山湖悦榕庄酒店项目实践》、《1.5℃温控目标下的隐形碳排放》的分享

吴克锁先生从总图、气候、材料,三个方面讲述了位于岭南的一个酒店项目的可持续努力。从高技和低技两方面讲述可持续性的形式与材料探索,以松山湖悦榕庄酒店项目实践为例,从可持续的总图策略、可持续的气候策略、可持续的材料策略三个角度为我们解读建筑师在实践项目中所作的低碳、可持续努力。

1669789201431795.jpg

1669789234652994.jpg

1669789234559370.jpg

1669789234773907.jpg
△ 活力中心餐厅外摆区

在设计中,他将松山湖的天然环境与酒店的设计理念相融合,为打造旅游+商务的双重功用性,做了详尽阐述。无论是从酒店入口处的记忆点塑造,还是酒店结构、功能区分布的合理性,都是靠探索与实地实验研发形成的最优解。


640(5).jpg
1669789702290570.jpg
1669789702555641.jpg
△ 可持续的总图策略 © gad

此外,建筑师还结合岭南的气候特点,考虑到气流设计、植物运用(包括如何选取适合当地气候的、可控性美观种类)、阳光照射等,将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自然风光,很好的融入进酒店设计中,浑然天成,可谓“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

1669791085273448.jpg

1669791085542801.jpg

1669790998223435.jpg

1669790998663558.jpg
△ 可持续的总图策略 © gad

最后,其针对建筑所用到的可持续材料,及筛选、实践的过程,进行举例和阐述,很好地将控制碳排放的理念,在设计伊始便融入其中,打造标准的绿色建筑、做到了建筑真正与新能源接轨的“新概念生活”。

640(12).jpg
△ 可持续的总图策略 © gad

 ---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在持续增长,设计师有责任做出明智的设计决策,来尽量减少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王如菲的报告分享了如何减少隐含碳来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她将讲解什么是隐含碳、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如何量化相关成果。以及由此为导向,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设计低碳或者零碳建筑?如何通过选择建筑结构和材料来减少隐含碳排放?

王如菲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常识,用数据支撑了1.5℃温控目标的概念(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

1669791564415201.jpg
© atelier ten

由于隐含碳占建筑总碳排放量的近1/3,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1%,因此比例相当巨大。建筑师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义务去选择减少隐含碳排放的材料。

1669791628579874.jpg

王如菲为我们普及了关于北美部分地区——诸如纽约州、加州的碳排放政策。

1669791713619390.jpg

也普及什么是隐形碳排放。

640(16).jpg

讲述了隐含碳的重要性,和关于它的生命周期评估方法。

640(17).jpg

640(18).jpg

通过分析隐含碳的驱动因素,来有针对性地进行隐含碳优化,包括考量混凝土、木材、维护材料、幕墙等等方面。提供减少隐含碳排放的材料策略。

640(19).jpg

640(20).jpg

640(21).jpg
© atelier ten


02

圆 桌 环 节

苏州大学绿色建筑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秀玲、荷兰注册建筑师史洋也分别分享了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绿色思潮的日趋变化、气候变化对乡村建设的影响。

赵秀玲:我2007年第一次来到新加坡,十几年来一直研究和关注着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对新加坡城市各方面,特别是城市和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深有体会。

众所周知,新加坡在1965年从马来西亚联邦独立之后,在城市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解决各种问题,为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填海造陆,如樟宜机场的用地和现在滨海湾商业区都是填海产生的,新加坡还在继续填海造陆,缓解用地紧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则是新加坡的政府组屋建设,对其公民来说是相当切实的福利措施,很好地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新加坡的政府是非常务实的,因此可能谈不上对于这种绿色 “思潮”的回应,而更多是落实到具体的低碳目标的可行性、综合性实施层面。在建筑领域,如开发可再生能源,同时努力降低建筑能耗,还有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如实践工程木材建设项目,使用层压木材材料(MET:Mass Engineered Timber)。这种材料是作为可持续材料推行试点的,这种木材使用可再生森林木材制造,隔热效果是混凝土的五倍,强度也远大于钢材和混凝土。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体育馆(The Wave),是东南亚第一座由层压胶合实木建造的大跨度建筑(屋架跨度72m)。前面看到吴总的分享,讲到酒店中使用的木材,从低碳材料的角度而言,我觉得工程木材是新型建筑材料的新趋势。

640(22).jpg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生体育馆 ©赵秀玲

目前,新加坡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具体目标是2030年“80-80-80计划”计划,即实现3个80%。第一个80%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80%的建筑(按总建筑面积计算)为绿色建筑。第二个80%目标从2030年起,80%新开发项目(按建筑面积计算)为超低能耗(SLE)建筑。第三个80%目标是到2030年,最高等级绿色建筑的能源效率提高80%。每一个目标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路径,确保目标如期甚至提早实现。

640(23).jpg
△ 2030年“80-80-80计划”计划和实施策略 ©赵秀玲

新加坡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是在一个国土面积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各个部门作为一个综合体来设计。新加坡地处热带,不仅有高温高湿问题,还面临着强降水量问题,尤其是短时强降雨的威胁。例如在规划上,碧山宏茂桥公园将自然景观、公园、娱乐休闲空间和防洪排水设施整合在一起,实现空间多功能一体的设计,在城市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排水和储存。近年来新加坡还重点关注食物自给问题,利用工业化的高科技培育方式,力图减少对外部市场食物供应的依赖,实现“30-30愿景”,即到2030年,本地出产的农产品可以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

1669792296874476.jpg
△ 碧山—宏茂桥公园 ©赵秀玲



 --- 

史洋:刚才提到的气候影响建筑、影响聚落、影响基础设施的情况,在乡村的环境会显得更加直接。因为乡村的发展依赖于“三生”——生态、生产、生活。所以乡村是与自然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连接的,所以地域主义的建筑会把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甚至不同海拔的环境中的不同面貌展示出来。

建筑师首先是可以到乡土的建筑中去学习当地人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所掌握的一些建造智慧。比如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传统房子是平屋顶的,这满足了当地的晒粮食需求,也契合了当地雨水较少的气候。而到了诸如林芝之类降雨多的地方,房子常会有坡屋顶、吊脚楼木结构。再到牧区,就能看到帐篷。

再者是在认知层面,当下有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例如通过太阳能板、被动式技术等方式,以及刚才赵老师所提到的新加坡无土种植技术,或卡塔尔的工业化畜牧业这种科技化的手段,它们都在逐渐地将我们从所居住、所消费的这种传统的自然当中割离出来。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应对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第三个方面是,当我们既学习到了原住民的智慧,又认知了最新的技术,那么我们将如何应用它们?这一点,在当前这个绿色思潮、环境与气候之间具有思辨关系的时代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典型的思考案例就是,新加坡填海造陆所用的沙,是从柬埔寨购买的,这几乎掏空了柬埔寨整个国家的自然河流(的河沙)。我们需要思考,当我们的某个地区产生了非常美好的愿景或者自给自足的蓝图,那么它可能会对地球的另外一端带来巨大的其他的、柬埔寨式的影响。所以如何思考这些新技术和计划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



沈利江先生作为圆桌会议嘉宾,结合近年来的环保事件及栖城设计项目实践,谈起在变化的气候环境下,于专业领域及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变化

沈利江先生:从建筑师视角,我对吴克锁先生的分享很有同感,从建筑师可做的设计和建造动作上关注低碳是很有效的。他其中所提到的技术、材料以及空间层次的逻辑,运用得都非常好。还有个有意思的是,在有限条件下和当地工人一起研究石材“凿毛”技术,类似因地制宜的措施,都是低碳动作的很好的部分。

整体上,我认为目前火热的低碳措施应当以一个恰当的方式进入到建筑领域,从而避免成为一种夸大的政治正确。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双碳已经成了一件非常热闹的事情,我经历过各种产业风口,在运动式推进后,也看到很多糟糕的结局。不过,我也能理解一个产业初期的泡沫的必然性。以我来看,除了产业性关注以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基本面——实现双碳目标的社会共识生态,要涉及到一系列的动作。比如,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形成一些低碳共识,养成积极的良好生活,有不少城市正在做很好的案例。

比如上海,它建成的十五分钟运动生活圈,正在改变这个城市的居民生活方式。我经常去黄浦江滨江绿带活动,它有个运动者休息站叫望江驿,结合了卫生间、冲淋、饮水、医药箱和急救设备,阅览室和儿童友好点等,这些都是免费的且设施维护得很好。徐汇滨江绿带这里还有密集的艺术馆和公共运动场,每天都能吸引大量的市民。我看到的是,这个城市时间段的生活变化,比如晚饭后和周末:以前是集体在弄堂口纳凉,后来是一家人去大商场蹭空调,现在他们去滨江跑步骑车和走路聚会,是更加良好的生活。这个是被引导和吸引过去的,它是策略——政策、规划、建筑等方面共同设计的,一个很出色的低碳大设计

同样,在政策法规制定层面,也是有很多可以优化的空间的,举例说:很多一线城市已经在执行“地上车库是可以不计容”的政策,这就是个很环保的政策——建设中把车库放在地面上,能够大量减少地下开挖,节约建设成本、减少碳排放。我非常愿意接受这样有益、积极的政策。

栖城设计也做了不少近零碳园区和建筑,从成都腾讯大厦到南京华能清洁能源园区,还有最近刚落成的上海澳朵花园养老社区等等,都是在技术上获得了各种绿色评级标准。我们在养老社区上研究更多的是,如何在运营期间减少能耗、实现空间复用、提升管理成本的效率。我们最近有三年时间一直在做这个研究课题,一些成果也在公众号里分享了出来。设计能否实现运营的低投入和消耗,让收益回到社区居民生活,是我理解双碳计划的一个部分,而且是目的一部分。

1669792778831564.jpg
△ 中国能谷产业生态区 © 栖城设计

1669792788187036.jpg
△ 武汉腾讯研发中心 © 栖城设计

1669792871593478.jpg
△ 潍坊中颐蓝城·桃花源康养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 栖城设计


 - end - 






关于栖城

——

栖城设计在中国深耕19年

一直致力于专业纵深,产品思维和艺术性的融合

创作优秀设计作品

在健康住区、城市更新、文旅规划、室内景观领域业绩卓越

在产业办公和康养领域尤其突出

以专业而系统的解决方案创造价值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业务 -

info@gn-int.com

 13166198231 杨小姐

- 媒体 -

press@gn-int.com

17319107147 许小姐

- 招聘 -
hr@gn-int.com
官网招聘主页


关注我们 Follow us

网站: www.gn-int.com

微博:栖城设计